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蔡格尼克效应,说的是人们天然有一种“有始有终”的动机,如果哪件事本该完成,却因为各种原因被中断,人们就会对这件事情念念不忘。
这一效应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实验中发现的。蔡格尼克曾经随机挑选了一批志愿者,让他们做22件非常简单的工作,包括用给定的单词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将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在一起、将一些小零件按照一定模式组装起来等。
志愿者按照要求认认真真地操作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半志愿者被蔡格尼克打断,并被告知实验已经提前结束;而另一半志愿者没有受到打扰,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稍后,蔡格尼克对所有志愿者进行了回访,请他们回忆自己工作时的一些细节。结果未完成工作的志愿者能够回忆起68%的细节,而已完成工作的志愿者只能回忆起43%的细节。
蔡格尼克由此得出结论,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完成,得到结果,人们对这件事的印象会快速转淡;可要是一件事没能顺利完成,没有得到结果,人们心中就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蔡格尼克之后,英国心理学家约翰·巴德利等人才进行过多次类似的实验。比如巴德利曾经要求志愿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一些字谜,有时志愿者没能解出答案,巴德利便会打断他们的思考,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实验结束后,巴德利请志愿者回忆这些字谜,结果发现他们对自己没能解出的答案记忆更加深刻。
这个例子同样能够证明蔡格尼克效应的存在,它能够强化我们完成工作的动机。但这种动机也会引发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做事总是追求一气呵成,看不到结果就不肯罢休,因而会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也会让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但也有的人会陷入消极拖延的状态——越是挂念未完成的事情就越是逃避行为,此时内心会充满无力、沮丧的感觉,自信心也会受到不断的打击。
由此可见,我们应当注意合理利用蔡格尼克效应。对于工作、学习、生活中待完成的事情,我们可以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重要的、非完成不可的事情可以分阶段或分步骤去完成,每完成一个阶段任务要让自己放松一段时间,避免压力和疲惫感无限堆积;至于那些意义不大、不值得完成的事情则应当果断放弃,切勿让自己总是挂念其中的细节,造成注意力和精力的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