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脑海中,存在着一种认知地图,根据它我们不但能够记住家、学校、公司、超市、医院等场所的位置,还知道选择哪一条路线最节省时间。这样的认知地图当然不是凭空出现在大脑中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强化对目标、位置、路线等的认知,才能得到的结果。
对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曾经用迷宫实验予以证明。托尔曼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迷宫,在出口放置了一些食物。之后,一只小老鼠被放入迷宫中,它闻到了食物的香气,便快速地向着出口爬走。最初小老鼠不知道路线,只能乱爬乱撞,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出口。但经过几次尝试后,小老鼠闹钟的认知地图逐渐形成,它会选择一条能够最快到达终点的路线,顺利吃到食物。
托尔曼又换用了几种比较复杂的迷宫,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发现小老鼠经过数次学习之后也能顺利来到出口。就算托尔曼故意将路线堵住,小老鼠发现“此路不通”,也能很快找到另外一条最短的路线,这说明它们不但掌握了认知地图,还能够加以应用。
此时,托尔曼想:“如果没有了食物的强化,小老鼠还能形成这种认知地图吗?”于是,他将老鼠分成三组,第一组是控制组(每次都能在迷宫出口得到食物),第二组是无奖励组(无论能否爬出迷宫都没有奖励),第三组是延迟奖励组(前10天没有奖励,从第11天起,每天都能在迷宫出口得到食物)。
在实验中,托尔曼发现“延迟奖励组”寻找路线的出错率一开始较高,可从第12天起,出错率快速降低,最终这一组的出错率是最低的,其次是奖励组,最后是无奖励组。
托尔曼的这一系列实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可以通过学习在大中形成认知地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外在的强化能够提升学习动机,但不是必要因素,即使不强化也能像延迟奖励组这样继续学习,只不过最初的效果可能不太明显,这就是托尔曼所说的“潜伏学习”。
不过,要是动机过分强烈(如控制组)或是受到过多挫折(如无奖励组),都会影响学习的最终效果——大脑会倾向于形成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而不是综合的认知地图。这提醒我们可以采用适度的激励手段强化学习动机,但要注意避免动机过强,才不会影响认知地图的正常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