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对很多事情上瘾,如玩网络游戏、刷短视频、网购等,我们常常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也在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那么,上瘾背后的心理学机制是怎样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1938年进行了斯金纳箱实验,为我们揭开了上瘾的秘密。他精心设计了一个箱子,其内部有按压杆、食槽、灯等装置,这个箱子被称为“斯金纳箱”。
在进行实验时,斯金纳挑选了一只健康活泼的小白鼠,把它放进箱子中。最初,小白鼠在箱子里跑来跑去,表现得非常活跃。可是过了一会儿,它觉得十分饥饿,想要找东西吃,但跑遍了箱子,也没发现一点食物。
偶然间,小白鼠的爪子按到了杠杆,产生的力触动了机关,释放出一个小小的食物球。食物球掉进了食槽,小白鼠赶紧爬上去,吃了食物球。
过了一会儿,小白鼠又饿了,它像之前一样在箱中探索起来,然后又一次触动杠杆,得到了一个食物球……
若干次后,小白鼠终于弄明白了一点:只要触动杠杆,就会立刻获得相应的奖励——食物球,所以它会有意而积极地按压杠杆。
后来,斯金纳调低了食物球掉落的概率,每次按压杠杆不一定会掉出食物球,但小白鼠的积极性却变得更高了,它会不停地按压杠杆,表现为一种类似于上瘾的行为。直到斯金纳拿走了所有的食物球,小白鼠连续按压了几十次都一无所得,才逐渐放弃做这个动作。
斯金纳还进行过另外一个实验,他将小白鼠放进一个通电的箱子,只有按下箱中的按钮,通电才会暂时停止。很快,小白鼠学会了用按按钮的方法摆脱电击的痛苦,但通电一停止,小白鼠就会停止按按钮。
基于这些实验,斯金纳提出了强化原理,即结果会对行为产生强化作用。比如,奖励(即食物球)对小白鼠产生了正强化作用,为了继续获得很好的结果,它会将这种行为巩固下来;而惩罚(即电击)对小白鼠产生了负强化作用,不过这种负强化作用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并不稳定,一旦惩罚消失,行为模式也会消失。
生活中的许多上瘾为题都可以用强化原理来解释。比如,我们在玩游戏时,常常能得到积极的反馈,如通过了关卡、获得了游戏币或道具等,这会对我们玩游戏的行为产生正强化的作用,使我们不知不觉沉迷其中。同样,我们在刷短视频时每向下滑动一次屏幕,都能获取一个新的视频,这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愉悦感,也是一种正强化作用,会让我们欲罢不能,总想要看到更多视频。
想要摆脱上瘾,我们就得从根本上消除奖励对自己的吸引力。为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道道更有乐趣、更有意义的事情来替代那些短暂的兴奋和快乐。
我们不妨在工作、学习中为自己设计一些及时反馈型的奖励,如制作计划表,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画一个五角星;五角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如奖励自己吃一顿大餐、买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看的电影等,这样就能起到积极的正强化作用,会让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和学习中,有助于减轻或消除各种上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