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耳朵是用来“听”的,眼睛是用来“看”的,乍看上去它们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可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耳朵和眼睛有时也会互相干扰,让我们产生错误的感知。
英国心理学家哈里·麦格克就做了这样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他给一些志愿者播放了一段影片,但是他事先对这段影片的配音进行了处理——在一个本该发音“ga”的地方,发出的却是“ba”的声音。
按照麦格克的想法,如果眼睛和耳朵是互相独立,即视觉、听觉互不干扰的话,志愿者可能通过耳朵听到“ba”的发音,但也可能用眼睛去看演员嘴唇的动作,从而知道那里实际上应念“ga”。然而,在麦格克询问志愿者结果时,竟有98%的志愿者认为自己听到的是“da”的声音——和两种声音都不同。
麦格克对这种情况很感兴趣,他又做过多次类似的实验,最终得出结论:如果眼睛和耳朵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不一致,两种信息就会互相干扰。一般情况下,大脑会优先接收从视觉通道传递来的信息,所以视觉会占据更大的优势,导致听觉受到视觉干扰而出现误听的情况。
这条结论被称为“麦格克效应”,有趣的是,它在东亚人的日常对话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这是因为东亚文化注重含蓄、内敛,人们在交往时往往不会直视对方的面部,因为这样会显得不太礼貌,而这也导致人们常常忽略对方的嘴唇变化,接收不到足够的视觉信息,所以听觉被视觉干扰的情况较少。但要是在西方国家,人们在交流时喜欢盯着对方,面部表情也非常丰富,麦格克效应就会体现得比较明显。
当然,如果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信息是一致的,麦格克效应中的干扰作用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增强作用——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通道向大脑传递信息,无疑会更快,也更加准确。这也是很多人在看影视剧时喜欢看有字幕版本的原因,要是没有字幕,他们反而会觉得听不清楚台词,这既是因为眼睛也在帮忙“听”,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台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