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上的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物,你是否会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看法?比如,一提到商人,有些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之类的形容词;一说起知识分子,有些人又会想到“斯文瘦弱”“不懂人情世故”等;一说到00后,有些人则马上想到“娇生惯养”“心理幼稚”“不负责任”......
在心理学上,这种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就是“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包含一定的社会事实,或多或少能够反映某个群体的一些特点,是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条件下推出的。比如,之前没有真正接触过某个群体,却根据他人的描述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或是以往接触了该群体中的少数人,便将少数人的特征加以固化,将之等同于整个群特的特征,这样的结论都是不够客观、全面的。
有心理学家曾经在街头做过随机测试,他让人们阅读这样一段文字:本杰明是一个性格内向、外表整洁的青年;他很善良,但不太喜欢与人相处;他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做事很有条理、一丝不苟。”之后,心理学家请人们猜测本杰明的职业是调酒师、厨师、出租车司机、图书管理员中的哪一个,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图书管理员,可事实上,本杰明是一名调酒师。
这个例子就能够反映社会刻板印象对人们造成了多么根深蒂固的影响,尽管心理学家没有透露任何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但人们还是自动将本杰明的性格特征与自己脑海中的刻板印象挂钩,从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刻板印象一无是处。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刻板印象能够简化我们的认知过程,使我们能够对不熟悉的人先做出大概的判断,从而帮我们应对一些复杂的环境。但也因为这种判断是不够精确的,所以我们还不能妄下结论,而是需要在交往中多考察对方的言谈举止、行为模式,不断进行思考和验证,才能发现个体身上不同于刻板印象的特质,进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