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家庭中的角色、工作场合中的角色、交际场合中的角色等。在各种觉得之间切换时,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角色效应”。
关于角色效应,有这样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几乎一样,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没有什么差别,可长大成人后,她们的性格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姐姐性格外向、活泼开朗,也非常自信、主动,结交了不少好朋友,工作后能够独当一面,职位很快就得到了提升;可妹妹性格内向、不太自信,平时喜欢独处,不善于交际,遇到棘手的问题总是喜欢找父母和姐姐帮忙。
有心理学家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两姐妹的性格差异与角色效应有很大的关系。原来,她们的父母在抚养她们时,不自觉地赋予了她们不一样的角色。
父母会经常对姐姐说:“你是姐姐,应当学会照顾妹妹、保护妹妹。”姐姐在父母的期待下,从心理和行为上不断向“保护者”的角色靠拢,因而变得越来越外向、独立、能干。而在教育妹妹时,父母又会这样说:“你是妹妹,应当多听姐姐的话,有事要多和姐姐商量。”久而久之,妹妹也就习惯了“被保护者”的角色,变得内向、依赖性强。
这就是角色对人产生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角色而发生的改变并不少见。比如,在一个班级里,被老师指定担任班长或学习委员的学生会表现出比之前更强的责任心、自信心、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正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对角色的期待,而他们自己也对这个角色有一定的认知,进而会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满足他人的期待,也能够符合自己的角色认知。
不过,角色有时也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有的人陷入某个角色太深,无意识地将该角色带入了其他环境,就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很多麻烦。比如,一位优秀的教师因为深陷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回到家中也无法跳出教师角色,习惯用指导性的口吻对家人说话,若家人的某些做法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他还会对家人训斥、教导......这些做法让家人感到压力极大,家庭关系也变得非常紧张。
类似这种情况被心理学家称为“角色固着”,想要避免这一问题,就要注意理清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明辨自己在不同关系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摆正心态,多做自我反省,多倾听他人的反馈,便可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