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研究心理学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人们看来,我就是我,为什么会分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呢?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想象有这样一个纯黑色的小恶魔,他不分是非善恶,做任何事情都是出于本能和欲望,不会管他人的感受。比如,他正处于饥饿状态,恰好看到别人手上拿着食物,便毫不犹豫地一把抢过来塞进嘴里......这样做会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至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不会去考虑。这就是“本我”的体现,“本我”就是那个最原始的自己,只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对自己的约束。
下面,我们再来想象一个纯白色的小天使。与“本我”相反,他始终恪守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从来不会做出违背“理想”和“良心”的事情。哪怕肚子再饿,面前放着丰富的食物,可要是没有主人的许可,他连碰都不会去碰。这就是“超我”的体现,他把社会和他人放在自己之前,只要对社会和他人有利,哪怕牺牲自我也不会有怨言。
最后,我们再来想象一个灰色的小人,他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在做出各种选择之前,既会考虑“本我”的需求,又会顾及“超我”的道德观。比如,他在饥肠辘辘时看到了美食,不会直接去抢夺,但也不会干坐着苦苦等待,而是会上前与主人商量,看看能不能获得一些食物充饥,就算遭到拒绝,他也会想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自我”的体现,他的行为遵循“现实原则”,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约束“本我”,让自己理性地获得快乐。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位于人格的最底层,属于“无意识”的领域。“自我”位于“本我”之上,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超我”位于“自我”之上,是一种理想化的自己。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也会有相互冲突的情况。比如我们没有控制住“本我”,在冲动下做出了错误的行为,“超我”就会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来对“自我”进行抨击,使我们进行反思。
可要是“超我”带来的压力太大,让自己陷入不断的自我检讨、自我责备之中,又会产生焦虑情绪,此时“自我”便会启动否认、抵消、投射、升华等防御机制,以减少冲突、恢复平衡。所以在内心陷入纠结时,我们应当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使“本我”“超我”“自我”能够彼此接纳、相互支持,这样我们的人格才会稳定,才能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