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竞争,而不是相互合作呢?从20世纪4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家就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还为此精心设计了一个卡车竞赛实验。
那是在1960年,多伊奇找来了一些志愿者,将他们两两分组进行测试。在测试前,多伊奇发给他们一个卡车运输游戏装置,并告诉他们:“你们现在分别扮演A、B卡车运输公司的经理,按照所给路线,让自己公司的卡车从起点尽快到达终点,耗时越短,得分就越高。”
至于行车路线,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走自己的专用线,但这条线路蜿蜒曲折,耗时很长;另一种是走一条公用线,这条线是直达线路,耗时很短,但道路很窄,一次只能容许一辆卡车通过。
按照多伊奇的想法,志愿者如果想要提高运输速度,就应当积极地和对方合作,交替使用公用线路,这样虽然会有一定的等待时间,但最后算下来的总用时还是会比走专用线少得多。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多伊奇却发现大多数志愿者都不愿意与对方合作,他们经常在公用线上狭路相逢,却谁都不肯先让一步,结果经常两车僵持不下,浪费了不少时间。
多伊奇觉得非常奇怪,他在实验结束后询问这些志愿者:“你们为什么宁可选择竞争,也不与对方合作?”
志愿者给出的答复是:“我只想战胜他,至于在实验中用时多少、得分多少我并不关心。”
稍后,多伊奇将志愿者分成几个小组,告诉他们小组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表现都会影响小组的最终成绩。这一次志愿者的表现与之前大不相同,他们会和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还会进行积极的分工,并会时刻留意组员的表现,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
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不同个体的目标存在对抗性时,个体会倾向于选择竞争,并通过“胜过他人”“优于他人”来体现自我的价值,有时他们还会做出不理智的选择,最终导致两败俱伤或多方受损的结果。
可要是个体将自己视为团队的一分子,发现自己和他人有共同的目标时,就会与同伴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并且主动寻找一种利于自己也利于同伴成功的活动方式。
上述实验结果提醒我们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问题。身处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与他人竞争的情况。竞争能够使人振奋精神、奋发进取、发挥潜力,但过度竞争会让人变得盲目、狭隘,更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应当找到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在促进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与他人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