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性格温和、不会乱发脾气,有的孩子却表现得攻击性很强,动不动就打骂、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可以习得的,他们常常是在父母、长辈的影响下,形成了这样的行为习惯。
为了证明这一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波比娃娃实验。
班杜拉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中挑选了72名3到6岁的儿童,男孩、女孩各占一半。这些孩子被分为3组,第一组是对照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被带入了游戏室,和一个成年人待在一起。
游戏室里有一个充满气的波比娃娃,第二组的成年人把波比娃娃狠狠地摔倒在地上,骑在头上,用拳头、锤子敲打娃娃的头部,后来还把娃娃踢来踢去,嘴里说着攻击性的语言如“踢死你”“你这个胆小鬼”等。
10分钟后,第二组的孩子被带到另一个放置了很多新奇玩具的房间,孩子们想要触碰玩具,却被告知这些玩具都是别人的,这让他们产生了挫折感,情绪也开始变得愤怒。
之后,他们被带入下一个房间,那里有波比娃娃和一些玩具。班杜拉透过单面镜悄悄观察孩子,发现他们正模仿之前那个成年人的样子,对娃娃做出各种攻击行为,而且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要更强一些。
与此同时,第三组孩子的实验也在进行中,不过与他们在一起的成年人只是随意地摆弄玩具,没有去“欺负”波比娃娃。此后他们也经受了受挫环节,但当他们再次来到有波比娃娃的房间时,他们表现出的攻击性明显不如第二组孩子,甚至比对照组的攻击性还要弱。
通过波比娃娃实验,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尤其是家庭成员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的。
当家庭成员在他们面前表现得非常暴力、粗鲁时,他们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从而会逐渐接受、习惯这样的行为,以后当他们遇到失败、挫折,感到心情不快时,就更容易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愤怒情绪,控制住自己不理智的行为,不要总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调皮捣蛋,或是做错了事情,我们也应该避免用打骂、训斥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以免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造成不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