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词语,指的是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取向,以及在这个等待期间所展示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迟满足的提出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20世纪60年代,米歇尔曾经在很多孩子身上做过延迟满足的实验,也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这个实验的过程非常简单:米歇尔带着研究人员来到一所幼儿园,随机挑选了几十名幼儿,让他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
房间里只有桌椅,没有其他玩具、书本等,不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每张桌子上都放着托盘,托盘里有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棉花糖。
研究人员在离开房间之前,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我们回来再吃。那时候如果你的棉花糖还在,我们就会再奖励你一颗。”
之后,米歇尔通过监控设备悄悄观察这些孩子的行为,他发现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吃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坚持了半分钟到3分钟才 吃下了糖;可也有一些孩子成功地抵御了棉花糖对自己的诱惑,他们一直坚持到研究人员归来,并因此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奖励。
米歇尔前后对650多名孩子进行过这个实验,发现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孩子约占总人数的1/3。此后的十几年里,他要求研究人员继续观察这些孩子的表现,结果发现,在实验中坚持时间长的孩子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成年后在工作中的表现也较为出色。相反,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常常表现得缺乏耐心,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在压力面前容易出现逃避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孩子,成年后事业、人际关系方面也常会出现问题。
米歇尔由此得出结论,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说明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越强,因而越容易在工作、学习中获得成功。
很多家长在了解了延迟满足实验后,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会迫不及待地将其应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对于孩子各种正当不正当的要求一律不予满足,结果却伤害了孩子。
事实上,延迟满足实验的主体是孩子,也就是说,要不要延迟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是由孩子自主、自愿做出的决定,而不是迫于外力做出的选择。
家长强制要求孩子延迟满足,不但无法提升孩子的自律性、自控能力,还会让他们出现性格和情绪问题:有的孩子会对想要的东西急不可耐,经常无理取闹、脾气暴躁;有的孩子则会变得怯懦、退缩,对于任何想要的东西都不敢主动争取,而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家长要改变粗暴干涉的做法,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主动选择的权力,使他们能够体会到自我控制的好处,之后孩子才会自觉地延迟满足不合理的需求。这才是延迟满足实验真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