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对自己的记忆深信不疑吗?
你明明记得下班前已经将报告提交给了上司,可第二天却遭到了上司的责备,问你为什么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你明明记得自己之前将一样东西放进了抽屉里,却怎么也找不着了……
看来记忆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靠谱,有些时候,我们还会被虚假记忆误导,认为某些事件曾经真的发生过,可事实上,它们很有可能是编造出来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不仅是记忆方面的专家,也是一位“编造记忆”高手。她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虚假记忆实验(也叫商场迷失实验),证明人的记忆是可以被植入的。
1991年,伊丽莎白找来了24个实验对象,先是和这些对象的亲属进行沟通,了解到这些对象在年幼时的一些生活片段。
接下来,伊丽莎白从每个实验对象的生活片段中随机择取三个真实片段,再加上自己编造的一个“5岁时在商场走失、遇到好心老人”的片段,组成了四个记忆模块。
她告诉这些实验对象:“这是你在童年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你们的亲人已经给出了证明。现在我需要你为它们补充细节,描述得越详细越好。”
这些实验对象按照她的要求,开始填补细节,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在24人中,竟有6人(达到总人数的1/4)记得“商场走失”这件事确实发生过。其中一人还将整件事描述得非常具体,说自己进入商场后,只顾着买雪糕,结果和父母走散了,幸好遇到一个好心的老人,将自己送回到父母身边。在他的记忆中,那位老人身穿蓝色外衣,头有点秃,还戴着眼镜……
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伊丽莎白啼笑皆非。于是她向大家说了实话:“其实这四件事中有一件是我捏造出来的,请你把它圈出来。”然而直到此时,在那6个“记得”商场走失事件的人中,仍有5人对自己的记忆坚信不疑。
伊丽莎白的实验证明了记忆是不可靠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像照相机、摄影机那样准确地记录下人生的点点滴滴。
大脑在记录信息时,是刻意的、有选择性的,正是因为这样,在暗示性问题、干扰信息、个人经历和情绪因素的影响下,记忆很容易出现歪曲、混淆,有时甚至会无中生有,虚构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因此,我们不能过于信赖自己的记忆,如果遇到非常重要的事情,最好能够用笔记录下来,以免遗忘或记错。
另外,在回顾往事时,我们要尽量保持情绪平和、心态稳定,尽可能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提取记忆,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虚假记忆的产生。
此外,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记忆和他人的说法不相吻合,也不要急着否定对方,而是要理性地思考一番,并可以与客观资料反复核对,最后进行综合判断,这样就不会被虚假记忆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