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人格”(personality)这个词,可它真正的定义是什么,至今都没有统一的答案。
古罗马时期的学者认为人格是先天倾向、欲望、本人等的综合,他们罗列了很多与人格有关的词汇,却没能揭示人格的本质,并且有主次不分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家不断进行着人格的拼图游戏,先是对人格的众多属性进行整合,又将这些属性或特征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进行排列,指出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而人们在人格上也有差异性和区别性。
就这样,人格的拼图被一点点地完善起来,现在我们理解人格,可以参考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的观点:“简单点来说,人格就是个人真正是什么。不过更为形象具体地来说,人格就是在个体内在心里物理体系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正如奥尔波特所言,“独特性”是人格的一大特征,因为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但每个人的遗传情况、接受的教育以及生存环境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每个人都有和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即“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统合性”是人格的另一大特点,气质、性格、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若是能够彼此和谐统一,就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则就会出现适应困难,我们经常听说的“人格分裂”就是“统合性”出现问题造成的。
人格还有“功能性”,不同人格的人对事物会有不同的认知,会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会按照不同的方式和他人交往。比如,荣格将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类,“内倾”的人性孤僻多疑,多思多虑,不爱说笑,不喜欢交际,不爱参加集体活动,而“外倾”的人却正好相反。这两种人格就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使人出现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人格的最后一个特性是“稳定性”,指的是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如果没有遭遇重大变故的话,就不会轻易发生改变;但要是环境发生发的变化,或人生中出现意义非凡的事情,人格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变化,所以人格稳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此外,若是没有什么明显的外部原因,一个人的人格却和之前大不相同,往往说明他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比如平时热情开朗的人,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突然变得不苟言笑、态度冷漠,说明他的心理状态很有可能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