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愤怒,恼火的事情,有的人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通过心理调节让自己慢慢恢复平静。可也有的人会用错误的方法发泄情绪,比如他们会寻找其他对象,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承受了这些情绪的人也会做类似的事情,如此就会形成一条负面情绪的传播链。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踢猫效应”。心理学家常常会用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来描述它:
一个父亲是上班族,白天在公司遭到上级无缘无故的批评,心中十分气愤、郁闷。可他又不敢对上级多说什么,只好带着坏情绪回家。到家后,他越想越生气,找了个借口和妻子吵了一架,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妻子辛辛苦苦地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却被丈夫一顿痛斥,自然非常窝火,把他痛骂了一顿。儿子心里憋着一股气,却找不到比自己还要弱小的人发泄,最后他一脚踢在家里养的猫身上。猫咪惨叫一声,从窗口逃了出去,在马路上乱窜。不幸的是有辆汽车正好开过来,司机看见猫咪,急打方向盘,想要躲闪,不巧撞伤了路边一个无辜的孩子…
上述这个故事情节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们还是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踢猫效应的影子。回想一下,当你在工作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有没有将无名火发泄到家人、朋友身上?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烦事时,有没有过迁怒于人的情况?
耐人寻味的是,被我们迁怒的对象往往是社会地位比我们低、年龄比我们小的人,这是因为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这样的对象是比自己弱小的,是无法还击的,所以选择他们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是比较安全的。
这种自私的选择无疑会让对象的心灵受到伤害,倘若对方也是不善于调节情绪的人,坏情绪就会一级一级地传播下去,使踢猫效应愈演愈烈,负能量也会无限循环。
为了避免让自己成为坏情绪的传播者,我们在发火前一定要强迫自己先暂停,然后在脑海中快速自省,找到负面情绪真正的源头,停止迁怒于无辜的人。
如果自己的情绪过于激动,一时无法平静下来,为了不给他人造成伤害,我们可以选择暂时离开,到无人的地方大喊几声,或是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这有助于排解负面情绪,会让心头憋闷的感觉减弱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