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六本》中有这样两句话:“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意思是长时间待在充满香气或充满臭味的地方, 就会闻不到香味或臭味。
这种情况可以用心理学中的“感觉适应”来解释。心理学家认为,感觉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刺激对同一感受器的持续作用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适应现象。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强刺激会让感受器的感受性降低,而弱刺激可以让感受性提高。
以视觉为例,夜晚我们从明亮的室内来到漆黑的室外,一开始什幺都看不见,可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渐渐能够分辨黑暗中物体的轮廓,这种情况叫做视觉的暗适应,这是因为弱刺激让我们的视觉感受性提升了。
相反,要是我们从漆黑的户外返回室内,眼睛刚刚接触强烈的光线,就会觉得过于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清楚,要过几秒钟才能逐渐看清。这种情况叫作视觉的明适应,是强刺激让视觉感受性降低而引起的。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也有类似的适应现象,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双耳在接收到稳定声源刺激后,最初1到2分钟,听觉感受性会有所下降,之后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但要是声音刺激过强,如长时间处于巨大的机器噪声中,则会引起听觉感受性持续降低,甚至会导致听觉丧失。
嗅觉的适应性也会因为气味的强弱变化而发生改变。对不太明显的气味嗅觉在1到2分钟后即可适应;对强烈的气味,可能要10分钟以上才能适应;特别强烈刺鼻的气味,则可能完全无法适应。
触觉的适应性要比听觉、嗅觉更明显。一般只要几秒钟,触觉的感受性就会逐渐下降。比如,我们在用热水洗澡时(水温比体温稍高),开只几秒觉得水很热,但皮肤很快就能够接受这种水温,不会觉得难受。又如,我们将衣服穿在身上、将手表戴在手腕上,过了一段时间后几乎感觉不到衣服和手表的存在,这也是触觉适应性的体现。可要是接触到过强的或有害的刺激,触觉就无法适应了,如手碰到炽热的火苗,会立刻发生缩手反应,并会有灼痛感,这就是触觉在提醒我们远离危险的刺激物。
上述这些感觉适应能力正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感知外界事物,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以上文字摘自《一分钟趣味心理学常识》 李拓也 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