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假如将一只橘子放在我们面前,视觉会告诉我们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形状是圆的,嗅觉会让我们闻到清新 的橘香味,触觉会让我们感受到橘子皮的粗糙和橘肉的柔软,味觉则会让我们品尝到橘肉的酸甜可口……
在心理学家看来,所有的感觉都是人脑对于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体验。外界事物的某种属性作用于感觉器官,会被转化为神经冲动,这个过程也叫“感觉编码”。之后,神经冲动会传递到神经中枢,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到达大脑皮层,我们便会形成对该种属性的感觉。除这种外部感觉外,机体内部的刺激会引起一些内部感觉,如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看似简单,却是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是一 切知识的来源,还能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各种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夜需要以感觉为基础,如果没有感觉,我们就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现象和活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够引起我们的感觉。以视觉为例,一般人能 够看见的光波长度在380纳米至780纳米,超出这个范围便是不可见的。心理学家由此提出了“感受性”这个概念,指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大小,而“感觉阈值”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觉阈值越高,感受性就会越弱;反之,感受性就会越强。
另外,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有的人嗅觉感受性很强,能够见到环境中极其细微的异味,可有的人嗅觉能力大大低于一般水平, 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嗅盲”。就算是同一个人,在患上感冒、鼻炎等疾病后,嗅觉感受性也会暂时减弱,而且环境的湿度、温度、气压等因素也会影响嗅觉感受性,使得人的嗅觉忽而灵敏,忽而迟钝。
感觉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补偿作用”,指的是人在丧失某种感觉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会明显加强。比如人在失去视觉后,听觉和触觉的感受性就会逐渐提升,他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辨别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还能通过触摸凹凸的文字来阅读盲文。当然,这种感觉补偿不是立刻出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才能获得。
以上文字摘自《一分钟趣味心理学常识》 李拓也 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