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更好地了解他人,锻炼共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共情,也叫“同理心”“同感”,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最早阐述的概念,指的是要深入他人的内心,去体验其情绪,理解其思维,再将自己的情绪传递给他人,以更好地影响他人并取得积极的反馈。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还做不到这一点。心理学家道格拉斯·拉比把不懂共情称为“共情缺陷障碍”(或称“同理心缺陷障碍”,EDD),他认为有这种障碍的人,是习惯性地以自身为参考标准,凡事都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而它们本身就具有各种情绪问题,因为更加无法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想法和信念。
拉比就曾经遇到过一个满腹怨言的丈夫说自己每天都在辛苦工作,拼命为家庭做贡献,可妻子却不懂得体谅自己,总抱怨自己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陪伴孩子。
可是据拉比了解,这个妻子也有自己的工作,每天下班后忙着去学校接孩子,回家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十分辛苦。
因此在这个丈夫喋喋不休地诉说时,拉比忍不住打断了他,请他尝试一下妻子的心理和情绪,可这个丈夫却坚持说:“我知道她的意思,但我每天就过得很轻松吗?晚上回来我实在不想动弹,只想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这样的要求很过分吗...”
最终,拉比放弃了对这个共情缺陷障碍者的劝说,因为对方就像生活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只会关注自己的心理需要,却断绝了与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最终难免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想要避免成为共情缺陷障碍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其一,了解自己的情绪。在与他人交往之前,我们应当弄清楚自己此时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还要想清楚自己的心理需求究竟是什么。弄清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绪连接,才能调动自己的情绪去感受他人。
其二,认真地倾听对方。共情的第二个要点是倾听,也就是要认真而仔细地聆听对方的话语,以便准确接收对方提供的信息,并能够感受到对方话语中的潜在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对方的情绪。
其三,表现出接纳的态度。共情的第三个要点是接纳,也就是要接纳对方的情绪,哪怕我们并不喜欢这样的情绪,也不要急于做出评判,而应当顺着对方的感受慢慢引导。
比如,对方表现出沮丧、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我们不能急着批判对方或给出自以为正确的建议,而应当表现出包容、接纳的态度,甚至可以先对对方的情绪进行肯定。比如,可以这样安慰对方:“难怪你会觉得如此痛苦,因为你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换作是我,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不难想象,对方在听到如此贴心的话语后,心中会有怎样的感觉。他们紧闭的心门会慢慢开启,我们也可借此机会与他们建立起情绪连接。这样的做法才称得上共情,它能让我们与他人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也能让我们在他人心中赢得良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