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催眠,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在电影、电视剧中,催眠被描绘得神乎其神,似乎只要稍加引导,受术者便会进入被催眠的状态,接着便会任由施术者摆布。
其实真正的催眠效果并没有这么夸张,它是通过暗示诱导让受术者进入似睡非睡的“意识改变状态”,从而能够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记忆,或是减轻、消除负面情绪,治疗身心疾病。
1774年,奥地利的麦斯麦医生提出了“动物磁力学说”。他认为,星球的引力可以对人体内的液体或固体微粒产生影响,并将这种影响称为“动物磁”。治疗师可以将“动物磁”传给病人,以此减轻病人的症状。这种治疗手段被当时的许多人视为“骗术”,可它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催眠治疗法。
1841年,英国医生布瑞德出版了《神经催眠术》,开启了“催眠时代”。而“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1901—1980)创立了美国临床催眠学会,让催眠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催眠还是有很多误解。比如,人们会认为被催眠人是进入了深度睡眠状态,可催眠和睡眠真不是一回事。
从生理特点来看,催眠状态下,人体脑电波为8—13Hz,而在深度睡眠状态下,脑电波却只有0.4—4Hz。
从意识状态来看,人在深度睡眠时,意识近乎完全关闭;可在催眠状态下,有时意识却很清醒,只是不能完全自主,但自我保护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没有消失,不会轻易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醒来以后也还能记得催眠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画面。所以,如果你想要借助催眠刺探他人心中的隐秘,或是让他人做一些对自身有害的事情,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催眠呢?
你可能会认为头脑简单的人比较容易被催眠,真相却恰恰相反。心理学家早就发现,那些注意力集中、身体易于放松、感受性高、想象力丰富的人才是容易被催眠的对象。
不仅如此,即使面对同样的施术者,受术者的敏感性也不会完全相同的,根据统计,约10%的人完全不能被催眠,有10%-20%的人是很容易被催眠的;而大多数人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通常情况下,6岁以下的儿童、部分精神病患者、智力缺陷者、本身极端抗拒催眠的人等是不容易被催眠的。如下图
所以,想要让催眠获得成功,最起码施术者、受术者要互相了解、互相合作,建立起信任关系,否则受术者是很难进入催眠状态的。
以上文字及结构图摘自《一分钟趣味心理学常识》 李拓也 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