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觉让我们感受到事物的各种属性之后,知觉会在感觉的基础上,对这些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比如,我们用眼睛看到一个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颜色是红色的,用嘴巴尝到它的味道是酸甜的,知觉就会把这些感觉联系在一起,做出一个完整的判断——这个物体是苹果。
知觉产生的过程比感觉复杂得多,它需要大脑的感觉皮质、联络皮质协同配合,才能对感觉进行“深加工”,让我们获得相应的知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掌握的知识、积累的经验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需要和动机等都会影响知觉的最终效果。
心理学家曾经让一些志愿者试听以下几个句子:
l.It was found that the ( ) eel was on the axle.
2.It was found that the ( ) eel was on the shoe.
3.1t was found that the ( ) eel was on the orange.
4.It was found that the ( ) eel was on the table.
这四个句子中带括号的单词其实都是wheel,但这个单词被故意念得很不清楚,志愿者只能听到eel的发音,却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字母。当心理学家请他们补充单词时,他们很自然地根据上下文和自己对整句句意的理解,给出了如下的答案:
1.wheel (车轮);2.heel (后跟);3.peel (果皮);4.meal (—顿饭)。
这个案例说明知觉的产生不但依赖于各种刺激,还依赖于大脑已经存储的信息,这是知觉与感觉的一大区别。
按照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知觉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比如,我们对物体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对于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属于时间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属于运动知觉;对他人、人际关系、自我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
知觉有时会“欺骗”我们,比如我们会把本来静止的物体看成运动的,这种情况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似动”现象。不妨尝试在漆黑的房间里盯着唯一的光点看,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觉得光点在不停地晃动,这就是“似动”,它是一种运动错觉,但并不是幻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的知觉,而错觉是在特定条 件下对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这种知觉只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却不像幻觉一样是凭空产生的。
错觉的种类也有很多,除上述这种运动错觉外,还有几何图形错觉、形状错觉、方位错觉、时间错觉等多种。出现错觉并不一定都是坏事,相反,人们常常在陈列商品、销售产品、布置舞台时利用错觉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舞台设计师会借助戏剧布景、服装设计、舞台灯光、演员化装等方面的视错觉,打造出如梦似幻的背景;陈列师会利用空间错觉丰富产品陈列,吸引顾客驻足挑选;魔术师也会巧用视错觉骗过观众的眼睛,制造出令人惊叹的魔术奇观……正因为有错觉,我们眼中的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以上文字摘自《一分钟趣味心理学常识》 李拓也 著 图片来自网络